对“释读一个甲骨文奖励10万元”的一些疑问
东亚表意文字   September 3, 2017

对“释读一个甲骨文奖励10万元”的一些疑问

〇、引子

最近被中国文字博物馆的一则《关于征集评选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的奖励公告》刷屏,该“公告”指出:

对破译未释读甲骨文并经专家委员会鉴定通过的研究成果,单字奖励10万元;对存争议甲骨文作出新的释读并经专家委员会鉴定通过的研究成果,单字奖励5万元。

顿时,学术圈尚波澜未惊,社会各界早已沸腾。毕竟,认出一个甲骨文,就可以在北上广深买一两平米房子,想想都觉得很刺激。具体链接请看:

最新房价走势:上海2017第二季新房成交均价4.76万元每平-经济民生-金投财经频道-金投网

关于这项措施的对错好坏,是非得失,古文字学界恐怕是少不了互相八卦的。“知乎”也早已有不少相关讨论意见了。具体链接请看:

如何看待「破译未释读甲骨文,每字奖励10万元」?

不仅有10万元奖励,主办方还在指出:

对破译未释读甲骨文并经专家委员会鉴定通过的研究成果,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审核后,可认定为承担1项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。

对于大多数专业学者,特别是刚踏入学术圈的青椒们来说,这个奖励可比10万元人民币来得有吸引力多了。

笔者虽身不在学术圈,然心向往之。对于此项评选,心里有一些疑惑,为了凑这一篇专栏文章,决定写出来,聊博一哂。

一、如何避免“既当运动员,又当裁判员”现象?

大致看来,一项释读成果的认定,关涉到以下六个因素:

参评者 —— 研究成果
推荐者 —— 推荐意见
评审者 —— 评审意见

说实话,古文字圈不太大,大家彼此都认识,也都了解彼此的研究方向甚至行文风格。

古文字学的大山头也就那么几个,吉大、清华、复旦三驾马车,北大、首师大、武大、安大、华东师大、中山、社科院等也都是一方重镇,再加上东北师大、陕西师大、浙大、华南师大等也有一些比较知名的学者。

粗略估计,处于古文字学“核心圈”的院校机构,不超过20所,人数不超过100人。而这其中,又有大量的师承、同门关系。在这个紧密相连的圈子里,如何避免“既当运动员,又当裁判员”成了关键问题,因为很可能送到评审手里的论文作者就是自己曾经的学生甚至同学;而推荐专家则是自己的老师或学届大佬。

目前尚不了解这项评选活动是不是采取“双向匿名审稿”制,但我认为评委会的成员来源应该多元化,兼顾不同地区、学校和谱系,具体名单也应先公示出来。而评审过程宜从严,甚至可采取“一票否决制”,全部评委会成员都应参与到每一项成果认定的过程中来。

另一方面,除了论文及其作者,对于获奖作品的推荐专家、推荐意见和评委会评审意见,也都应在评选认定后予以公示,以供参考。

总之,只有做到信息尽量透明,“圈子”的影响力才会相对削弱。

二、为何不从已发表成果中进行筛选?

另一个让我不解的问题是,如果此举旨在鼓励学者发表更多有价值的甲骨文考释成果,或者鼓励更多人加入到甲骨文考释工作中来,为什么不从已发表的成果中进行筛选,比如类似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》转载?

当然,这其中的原因肯定很复杂,恐怕也少不了主办单位和当下人文社科繁荣的宣传需要。

在这方面,华东师范大学的“思勉原创奖”评选倒是有一些可以借鉴的经验。“思勉原创奖”评选规则规定:

思勉原创奖实行提名推荐制,参评成果由提名、推荐、票选三个步骤产生。具体程序为:文史哲每个学科门类在全国各邀请100位学者,每人海选提名1-5项成果,取3票以上成果形成《海选提名入围成果榜》;文史哲每个学科门类在全国各邀请10位专家,每人推荐1-2项成果,其中至少有1项成果须在《海选提名入围成果榜》中推荐,并形成《专家推荐成果表》;文史哲每个学科门类在全国各邀请100位学者,对《专家推荐成果表》中成果进行票选,每人选择1-5项成果,取文史哲每个学科门类中票选前5位的成果,共15项成果作为参评成果。

正所谓“有心栽花花不开,无心插柳柳成荫”。尽管这项评选活动可能会搞得风风火火、热热闹闹,但我谨慎估计,最终真正推动甲骨文字考释、甲骨学发展的成果,大概还是会在《古文字研究》《考古与文物》《甲骨文与殷商史》《中国文字研究》这些传统刊物的战场吧。

当然,说了这么多,只能算自己的心情日记,组委会自然已有妥当的考虑。毕竟,现在这已不单是学术圈的事了。只是好奇一种特殊的情况:

万一我的一项考释成果得了奖,但不久之后,乐正同志在某权威期刊发表论文反驳了我的观点,并且有理有据令人信服,那我这10万块钱要还回去吗?

谁知道,在线等……急~

(附记:此文原作者为 “阿萨姆” ,由乐正编辑。)

原文发表于 知乎专栏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

https://zhuanlan.zhihu.com/p/28124326


甲骨文   奖励疑问   微信   知乎